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政研观察 | 持续强化要素保障 奋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7-22


 

 

 

政研观察 | 持续强化要素保障 

奋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会议强调,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政策协同性,强化执行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强队伍建设,激励担当作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以党的领导开拓城市工作新格局。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城市工作涉及多环节、多部门、多领域,要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只有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地开拓新格局。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核心是要因地制宜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把“九龙治水”变为“握指成拳”,推进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形成政策闭环,实现部门、区域、层级之间无缝衔接,构建“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协同治理体系。比如,雄安新区通过“党工委+管委会+指挥部”的扁平化架构实现高效决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三级八方”工作机制打破行政壁垒,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党的领导不是简单的政治要求,而是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引导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政策协同和高效执行,释放出“1+1>2”的系统效应。 

以科学评价体系衡量城市工作高质量。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唯GDP论的旧尺子,量不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温度。需要纠正重“显绩”轻“潜绩”的政绩观偏差,构建科学多维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在价值维度上,校正政绩考核“指挥棒”,增加民生指标,并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评价体系,实现发展为民与文化传承的双赢;在时间维度上,建立跨周期评价机制,对重大项目和生态工程开展终身问责或长期评估;在主体维度上,推动多元参与,整合反馈部门、专业机构及公众的评价意见;在技术维度上,运用大数据和AI实现对城市运行进行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通过科学评价体系引领,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锻造城市工作专业化法治化高素质队伍。会议强调,要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面对城市工作越来越专业可能引发的本领恐慌,必须坚持专业化与法治化并重的发展路径。在专业支撑方面,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在城市规划、旧城改造等重大事项中充分吸纳建筑、市政、文物等领域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在规范执法方面,要重点推进“城管进社区”等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制定执法事项清单,明确执法权限和程序,开展执法人员定期培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上海“一网通办”改革和杭州“数字治城”探索的成功经验表明,专业化是城市工作的“技术引擎”,法治化是城市工作的“规则基石”。只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筑牢法治堤坝、规范行政行为,才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实事求是答好城市工作民生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城市工作的“绊脚石”,必须坚决破除。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要求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从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让每一项政策都带着温度落地,把宏伟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百姓家门口可知可感的幸福实景,真正走好城市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钉钉子”精神做好防洪排涝、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用心用情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北京“接诉即办”机制直击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庆“马路办公”推动干部下沉一线,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证明,挤掉华而不实的“水分”,留下实实在在的民生“干货”,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就蕴藏在街头巷尾的民声民意之中。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以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科学决策与专业执行同频共振,使务实作风与为民初心交相辉映,在持续迭代的城市工作实践中,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答卷,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愿景。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