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加油站 >> 正文

房屋建筑设计常见问题之暖通专业 47-50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7-31


问题四十七


质量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里对于氟制冷机房的事故通风的要求,是制冷机房都必须设事故通风,还是地上通风条件良好的可以不设置?



答:应视情况而定。

首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第6.3.9条第1款规定:“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事故通风量宜根据放散物的种类、安全及卫生浓度要求,按全面排风计算确定,且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8.10.1条第3款还规定:“(制冷)机房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地下机房应设置机械通风,必要时设置事故通风”,《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氟制冷机房必须设置事故通风;

其次,氟制冷机房需要设置事故通风系统时,事故通风量应按《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6.3.7条规定确定,且《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将事故通风归入机械通风章节,那么即使地上通风良好的制冷机房也应设置机械事故通风系统。



(由中设安泰(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王小明提供)




问题四十八


消防丨请问三合一前室可以采用自然通风的防烟形式么?



答:不可以。

住宅建筑的两部防烟楼梯(含一对剪刀梯)和消防电梯共用一个防烟前室时,该前室简称为“三合一前室”。《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第3.1.3条规定:“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上述条款中“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一句,将三合一前室排除在“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的场所”之外。从建筑疏散的平面布置来讲,两部疏散楼梯间的防烟前室,要尽可能分别设置,以提高其防火安全性。居住建筑平面布置确有困难时,才会出现三合一前室,其同时承载着两部防烟楼梯间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防火功能。自然通风因受天气因素影响,其可靠性不及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因此《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第3.1.3条条文说明有如下解释,“考虑到安全性,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宜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由中京同合国际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刘爽提供)




问题四十九


绿色建筑丨对于空调冷却水系统采用闭式冷却塔的项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 825-2021第7.2.11条,是否可以按照“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判定得6分?



答:不可以,只有干式运行的闭式冷却塔才可以得6分。

根据《机械通风冷却塔第3部分:闭式冷却塔》GB/T 7190.3-2019第3.1条,闭式冷却塔是指循环冷却水不与空气直接接触,通过间壁式换热器将热量传给喷淋水,由喷淋水的蒸发和空气的显热传递,降低循环冷却水温度的装置。大部分闭式冷却塔不仅设有喷淋水系统,还会设置填料层以增强换热效果。因此,设有喷淋水系统的闭式冷却塔,即湿式运行的闭式冷却塔,不仅存在飘水损失,而且如果其塔底的积水盘容量不足以容纳湿润填料所需水量及喷淋泵停泵时靠重力流入的管道内水容量之和,势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干式运行的闭式冷却塔,其塔体不设置喷淋水系统,仅靠室外空气的显热传递对循环冷却水进行降温,此种工况的闭式冷却塔属于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7.2.11条可以直接得6分。



(由北京国标筑图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孙凤岭提供)




问题五十


人防丨人防工程地下室当供暖、空调水管道穿越电站与医疗救护站之间的防护密闭隔墙时,是否应在穿墙处设置防护阀门?



答:是。

医疗救护工程的手术室、病房等区域在战时清洁通风工况有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要求,为其服务的空调冷热源主机大多设于电站中,冷热水管道穿越电站与医疗救护站间的防护密闭隔墙进入密闭区。当电站独立设置,与医疗救护站属于不同防护单元时,应按《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DB11/994-2021第5.4.19及条文说明要求,在管道穿越防护单元之间的防护密闭隔墙两侧设置防护阀门。

当电站与医疗救护站结合设置,电站与救护站划分为同一个防护单元时,因电站属于染毒区,与救护站清洁区之间仍设置整体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密闭隔墙,根据《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第3.2.7条要求,管道穿过密闭隔墙应采取密闭措施。为防止染毒空气沿受破坏管道进入工程内部,应按管道穿越两个防护单元间密闭隔墙的做法,在管道穿墙两侧设置防护阀门。具体见北京市人民防空科技教育中心联合地标规范编制单位印发的《人民防空工程常见技术问题及解释(2023年版)》。



(由中京同合国际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刘爽提供)


文章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