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风采 >> 正文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 杨彦奎:以科学的种群管理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9-19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杨彦奎:以科学的种群管理 

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描绘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的美好图景,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锚定了方向 。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中国动物园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引导和推动动物园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科学的种群管理为抓手,为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全面推行科学的种群管理 

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动物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的专类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示范场所。全面推行圈养野生动物科学的种群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极具战略意义的一环。与野外种群管理不同,圈养种群的存续发展更依赖人类系统干预,其科学管理不仅关乎动物个体福利,更承担着野外种群“备份库”的功能,是夯实保护基础的重要支撑。 

科学的种群管理是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举措。多年来协会已为80余种动物建立谱系,对多个物种开展种群管理,成效显著。以圈养华南虎保护为例,目前华南虎在野外已功能性灭绝,仅存于动物园中。协会通过成立华南虎保护协调委员会,为其建立谱系,并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依托完善的谱系管理与基因鉴定技术,结合先进的种群管理方法制定科学的配对方案,并以跨机构协同机制为纽带,形成了圈养种群管理的“全国一盘棋”格局,华南虎圈养种群已从最初的46只(仅为6只野外个体的后代)稳步增至2024年10月的247只,最大限度保留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的野化放归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珍稀物种保护繁育 

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 

 

 

珍稀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拼图中独具价值的关键板块,强化对珍稀物种的保护繁育,既是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也是为子孙后代守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中国动物园协会始终将珍稀物种保护繁育作为核心使命之一,通过搭建全国性协作平台、制定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等方式,持续引领各地动物园系统性开展珍稀物种保护繁育项目,不仅成功实现了大熊猫、华南虎、川金丝猴、丹顶鹤等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圈养种群的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通过野化训练与放归研究,为部分物种重返自然奠定了基础,让动物园真正成为珍稀物种存续的“诺亚方舟”,让更多珍稀物种在城市动物园中得以繁衍生息,不但丰富了城市生物多样性,还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优化展区环境 

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优化展区环境是推动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更贴近自然的生存空间,为物种提供适宜繁衍、互动的生态环境。中国动物园协会要一如既往地引导各地动物园以模拟自然生态为核心目标,将“尊重物种天性、还原生态关联”的理念深度融入园区整体规划与场馆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根据不同物种的自然习性进行设计——比如,为灵长类动物打造兼具丰富原生植被和复杂攀爬设施的兽舍,使其在游客面前展现觅食、嬉戏、探索等自然行为;为水禽营造具有浅滩、湿地和丰富水生植物的水域环境,满足它们觅食、栖息和繁殖的需要。 

展区环境优化要通过合理规划植被布局,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微气候;采用生态水处理系统,净化动物生活区域的水源等。此外,还要加强对展区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根据动物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整,为动物提供更加优质、稳定的生存环境,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增强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是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关键路径,而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更是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的重要基石。中国动物园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组织各地动物园借助自身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与场馆优势,构建起多层次的保护教育体系,让科普教育从“知识传递”升级为“情感共鸣”与“行动引导”。 

在具体实践中,动物园要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化讲解”模式,打破传统科普的边界——利用动物展区的自然化场景,安排专业讲解员解析动物的社群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联,并设置互动活动,让公众在参与中直观感知生物多样性的精妙平衡。这些科普教育活动,不仅能拓宽公众认知生物多样性的渠道,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凝聚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合力,为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聚焦特色种群发展 

深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内涵与价值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种资源——它们既是城市自然历史的鲜活见证,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本土基因”。中国动物园协会要立足这一核心认知,推动各地动物园发展特色种群,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努力构建“各扬其长、互补共进”的行业发展生态。具体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深耕本土珍稀物种的保护繁育,让其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物种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科学引入适配本地生态条件的特色外来物种,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层次。 

特色种群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生态层面,还能通过展示与科普,将其转化为深刻的文化认同与广泛的社会共识。当一座城市的动物园不仅能让市民清晰识别本土珍稀物种的模样,还能讲述外来特色物种与本地生态的和谐故事,那么生物多样性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已经成为彰显城市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的鲜活符号。这种以特色种群为支点的发展模式,最终让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更具体、价值更可感,为城市注入了独特的自然魅力与人文温度。 

 

 

 

 

建立种质资源库 

增加圈养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量 

 

 

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资源,建立专业化种质资源库是实现野生动物遗传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的关键举措。中国动物园协会要统筹规划,推动国内重点动物园联合协作,着力构建覆盖珍稀濒危物种的多层次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一方面,依托成都、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型动物园的科研力量,建立区域性野生动物基因库,利用低温液氮保存技术,对大熊猫、华南虎、长臂猿、豹等100余种濒危物种的精子、卵子、胚胎及体细胞进行超低温保存;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标准化数据平台,整合分散在各动物园的种质资源信息,实现遗传数据的跨区域共享,为科学制定繁育计划、避免近亲繁殖,保留遗传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积极推动种质资源库与国际同类机构的技术合作,引入先进技术,逐步提升我国在濒危物种遗传资源保存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为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筑牢种质安全防线。 

 

展望未来,中国动物园协会将致力于成为科学保护领域兼具深度与行动力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既深耕物种保护的前沿课题,又扎根一线推动技术落地;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努力扮演好城市生态的“链接者”与“推动者”,让动物园与城市生态系统有机相融、协同发展;更要以创新理念做好公众参与的“引导者”与“赋能者”,激活全社会保护动能,推动构建“政府主导、行业联动、社会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实防线,在持续探索与创新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成为可感知的生动图景。 

 

作者杨彦奎,系中国动物园协会会长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